極客網·極客觀察5月8日 蘋果剛剛公布2023年二財季財報,營收948.36億美元,同比減少3%,凈利241.6億美元,同比減少3%,連續第二個季度營收和凈利下滑。
相比上一個季度,蘋果二財季的業績實際上進入了“弱反彈狀態”。D.A. Davidson分析師Tom Forte說:“蘋果的業績暗示公司正在安全穿越充滿挑戰的宏觀經濟?!钡玊om Forte同時也強調,綜合觀察多家科技公司的財報,經濟仍未走出迷霧。
二財季蘋果iPhone銷售額達到513億美元,同比增長1.5%。中國市場對蘋果產品的需求略有下滑,營收178億美元,高于分析師預期。東南亞、印度、拉美、中東為蘋果增長增添了動力。iPhone營收雖然表現尚可,但iPad營收下滑13%,Mac營收下滑31%。
蘋果將涉足金融業
蘋果很賺錢,比銀行還賺錢,現在蘋果正在將觸角伸向金融業。
上個月,蘋果與高盛集團聯手推出一款高利息儲蓄賬戶服務,用戶1年可享4.15%利息,很明顯,蘋果想用高利息吸納資金。反觀美國銀行,由于債券利率上升、銀行破產導致儲戶抽回資金,整個產業動蕩不止,而且銀行破產潮似乎還在繼續。
在標普500總市值中金融業只占11%,占比更高的還有三個行業。所有金融企業都依賴貸款,當銀行受到驚嚇,信貸窗口就會關閉,破產概率便會急速攀升。簡單來說,美國經濟如果陷入衰退,一般都是銀行引起的。
科技正在重塑銀行金融業
科技正在重塑各行業,比如能源、商業、汽車、娛樂,接下來極有可能是銀行金融業。
今年一季度,摩根大通的凈營收為383億美元,凈利126億美元,蘋果一季度凈利為241.6億美元,蘋果顯然比摩根大通更賺錢。摩根大通擁有資產約3.7億萬億美元,擁有現金和有價證券約1.4萬億美元,蘋果的現金和有價證券規模小得多,只有1650億美元,但2022年蘋果的利潤達到990億美元,比摩根大通和高盛之和還要多。iPhone用戶已經達到12億,蘋果擁有的現金可能沒有銀行多,但它的業務模式似乎更有投資價值。
蘋果儲蓄賬戶開出的利息為4.15%,美國大通銀行和美國銀行給基本儲戶的利息只有0.01%,分析師Ted Rossman認為,許多儲戶可能會將錢從大銀行轉入蘋果生態系統。蘋果此舉的目的不是與大銀行競爭,而是提高用戶忠誠度。蘋果還通過“先買后付”產品向用戶出借資金。有分析稱,蘋果儲蓄賬戶服務上線僅4天便獲得存款10億美元,第一天便吸入4億美元,銀行有必要保持警惕。
Apple Pay是蘋果金融生態系統的核心,它在iPhone用戶中的普及率已經達到75%,2016年時只有10%。為了與Visa和萬事達競爭,蘋果允許商戶通過iPhone、iPad收付款,它的長遠目標是用iPhone取代錢包。
投資者回避銀行股,轉投科技產業 蘋果受益
在FAANG股票中蘋果的運營利潤率最好,約為30.7%,一個季度凈利約為250億美元,自由現金流也在250-300億美元左右。實際上蘋果也受到了企業債券和抵押證券的影響,“未實現損失”(unrealized losses)約為130億美元。蘋果并沒有在財報中將損失列出來主要是因為它準備繼續持有債券和證券,只要債券發行商有能力償還,損失便處在“未實現”狀態。蘋果每年獲得的自由現金流達到1000億美元,130億元損失不會讓它傷筋動骨。2017年蘋果開始投入更多資金回購股票,在此之前蘋果的現金儲備保持在2500億美元,現在雖有減少,但1000億美元仍然相當安全。
2020財年蘋果的利潤約為574.1億美元,2021年營收3658億美元,利潤947億美元,蘋果已經多年成為《財富》500強最賺錢的企業。2022年前9個月,蘋果iPhone銷量只占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14%,但占了整個手機行業利潤的82%。蘋果的賺錢能力相當強,業務相當穩固。
雖然如此,相比同行,蘋果的估值仍然偏高,今年至今蘋果股價已經上漲39%,未來增速也有可能放慢,實際上二財季已經放慢。Artisan Partners金融公司的Daniel O’Keefe解釋稱:“我們不能說蘋果的業務在下滑,只是它的估值有些過高,科技基本盤已經不再完美。由此開始,蘋果需要獲得很好的增長才能保持良好回報,但是很明顯,過去幾年的高增長是無法維持的?!?/p>
UBS分析師在報告中警告稱,3月份美國iPhone需求已經明顯疲軟,彭博Intelligence預計今年智能手機市場萎縮4%,高通也對智能手機需求發出警報。摩根大通分析師認為,蘋果股價上漲主要是投資者回避銀行股,轉投科技產業,只要蘋果業績沒有出現根本性的惡化,蘋果股價仍然會保持在安全水平(小刀)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